智能制造LOGO

Q45:基本服务的收费模式如何设计较为合理?

发布时间:2022-01-04 来源: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

  【解答】

  目前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础系统授权费+每年云服务费。通过向企业用户一次性收取基础功能授权费用,提供一套基于平台的基础服务应用(包括企业生产现场技改、边缘接入设备以及日常生产和经营管理基础服务功能),在技改交付使用后每年按照企业使用的云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数量收费。

  (2)按订阅的服务收费。通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下载订阅合适的应用,平台根据下载订阅的应用向企业收取相应的应用使用授权费,费用依据使用应用的终端数量不同而计费。

  (3)定制化开发服务费。在通用功能不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或者企业需要更丰富的应用功能时,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进行评估,若评估后该类需求为行业共性需求则平台将以标准服务的方式开发并以订阅服务的方式收费;若评估后该需求不具备通用性和推广价值,则平台可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开发服务,向企业收取定制化开发服务费,但一般定制化开发费用会远高于通用服务使用费用。

  我们认为,当下基本服务适用于“基础系统授权费+每年云服务费”的收费模式。即应当以一个企业的数字工程项目形式收费,并且收取常年的售后服务费用。而具体在收费策略上,可以根据上云设备、制造单元、产线的数量、用云的企业员工人数与企业的产值或营收水平,分规模等级进行综合收费。

  【拓展阅读】

  互联网具有规模效应和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的基本特征,典型的收费模式为面向普通用户的基本功能免费或低价以形成市场应用规模,高级功能和服务以会员订购或套餐形式收费,以满足高端用户需求。会员付费已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在新闻资讯、流媒体、社交、网络零售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会员订阅服务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是互联网回归商业本质的必然结果。未来,人们为优质内容和服务付费将成为互联网的常态。

  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云计算一样,应基于数字平台经济的特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标准、通用的数字化工业应用服务,并通过个性化定制、功能性扩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平台生存的基础是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用户,而平台增长和盈利的关键在于客户对平台的使用深度和个性化定制。平台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先帮助客户解决基本的生产管理需求并逐步向数字化转型的升级。

  平台提供的标准、通用的数字化工业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同类设备接入、工业数据管理、工业生产可视化、工业生产管理通用应用、无纸化办公等。对这些标准化应用一般根据上云设备、制造单元和产线的数量、用云的企业员工人数分规模等级按年度(月度、季度)进行综合收费,使用基础功能的企业用户数量越多,平台的服务能力才能越来越完善,从而平台的持续发展也就能力越强。只有当平台的基础应用功能解决了企业用户的基本生产需求,企业用户感受到了平台的价值,企业用户才会基于平台去发展更多进一步的深层次业务需求,包括数据分析、运维服务、优化服务等,平台也就通过增值服务实现了增长。

  【拓展思考】

  按照上云设备收费与按企业员工人数收费如何选择?

  总体来说,以设备服务为核心的采用设备收费;以企业服务为核心的采用企业员工收费。两者没有优劣势划分,关键在于,商业模式可以量化对于企业的服务效益。不论采用哪种收费模式,对中小企业用户来说,上云用云的经济性是唯一目标,只有通过采用云服务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才会使用云服务。收费模式应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业务状况、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员工能力等采用差异化的收费模式。

  以设备服务为核心的类型即“产品延伸型”,这种服务化需要良好的数字化水平,需要普及率高的工业互联网提供广泛的设备接入,依托大量的工业数据生产出来,才有可能为企业形成服务化能力提供支撑。因此,不论从运营企业成本,还是为服务企业带来的价值来说,都是适合于按照上云设备收费的模式。

  而为企业服务型即“产业链重构型”服务,需要工业互联网起到一个基座的作用。在这个基座之上,有设备接入,有面向开发者的开放平台,有交易可信智能合约的平台,保证交易能执行下去有智能合约的保障,保障设备能够理解、能够远程控制、接入,保障有各种应用的报表开发,软件逻辑开发能够在代码平台上开发出来。这种服务模式,更多的面向全体的企业员工使用,其评估的效果和主要成本也是按照使用者的规模来衡量。因此采用按照企业员工收费的模式。